Rev. Gen. Pl. 466. 1891.
≡Buchnera asiatica L. ≡Buchnera asiatica L. Sp. Pl. 2:630. 1753.
一年生草本,半寄生于其他植物的根上。除花冠外,全株密被长硬毛。茎直立,高10-30cm,四棱柱形,不分枝或有少数分枝。茎下部的叶对生或3叶轮生,茎上部的叶互生,无柄;叶片条形或生于茎基部者狭披针形,长0.5-2cm,宽1-4mm,有时呈鳞片状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先端急尖,侧脉不明显。花单朵腋生或在茎顶端排成疏的穗状花序;小苞片2,在花萼基部对生,钻形,长约2mm;花萼长4-8mm,有10条纵棱,裂片5,钻形,与萼筒近等长;花冠高脚碟状,通常黄色,稀红色或白色,花冠筒细筒状,长0.8-1.5cm,上部膨大并弯曲,外面疏被短腺毛,檐部开展,二唇形,下唇长3-4mm,具3裂片,裂片倒卵状长圆形,上唇略短于下唇,先端微凹;雄蕊4,着生于花冠筒上部,花药狭长圆形;子房无毛,花柱细长,疏生短柔毛。蒴果卵球形,长2-3mm,包藏于宿存的花萼中,无毛。种子卵球形至长圆形,一端尖,一端钝圆,淡褐色,长约0.3mm,具棱及细网纹。花期:7-10月。果期:7-10月。
产地:仙湖植物园(深圳考察队 1646)。生于山坡草地,海拔约390m。
分布: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、广西、湖南、贵州和云南。印度、尼泊尔、斯里兰卡、泰国、柬埔寨、越南、菲律宾、非洲和美洲。
用途:全株可药用,民间常用作治小儿疳积。